作者:崔艳新 发布时间:2016-08-22
2016-05-05 谈剑
2016年4月26日16:30,因为“玫瑰行动”,我踏上了去西宁的火车,预计会在27日19:00到达西宁市,出发之前已经跟我的小伙伴莫延存同学约好了28号上午在青海西宁碰面。我们的目的地是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瓦卡村小学,从西宁出发我们需要坐19小时的长途汽车达到囊谦县,再驱车赶4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吉曲乡。
4月29日15:50,我们终于到达吉曲乡,更桑才丁老师在这里等待着我们。当见到更桑才丁老师,我们为他献上精心准备的玫瑰花,表达了对他坚守岗位的无私精神的尊敬。老师当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,连声感谢着我们,欢迎我们的到来。
接下来,老师开车带我们去他所工作的瓦卡村小学,车子是学校所有的一辆皮卡车,在车上我们对更桑才丁老师进行了采访。更桑才丁老师今年32岁,在这里已经工作了6年,他是藏族本地人,家就在囊谦县上,当我们问他为什么选择从事山村教师工作的时候,他回答说:“本来是在县上教书,后来被分配到这里,一呆就呆到现在。”从老师的叙述中我们知道,老师毕业于青海大学计算机专业,毕业后去外面闯荡了两年,后来就回到家乡开始教书。在6年的教书生涯中,两年是在山另外一边的一个村子里,四年前来到了现在的瓦卡村小学,在这四年里更桑才丁老师一直兢兢业业、忠于职守。
每个月更桑才丁老师要去四趟囊谦县城,为学生们购买一周的粮食,因为蔬菜不能长时间存放,否则会不利于健康。蔬菜一般是土豆、甘蓝、西红柿等易储存的食物,学生们的早餐一般是稀饭和牛奶,午餐是一般是米饭和炒菜。粮食是政府免费提供的,但是课本课桌等物资需要学校自己解决,因为瓦卡村小学现在还并不是国家体制内的正规学校。
开车经过40分钟的山路,我们终于到达了位于山峦之间的瓦卡村小学,由于刚好赶上玉树有名的虫草节,学生们都放假回家挖虫草了,所以学校现在一个人都没有。说是学校,其实就是一排平房,没有校门没有红旗更没有操场。平房的前半段是几间破旧的土房,更桑老师说那是以前的教室,现在用来给学生们当做吃饭的食堂;平房的后半段是几间崭新的砖房,但是看起来并没有完工,更桑老师说这是学生们的新教室,是前几年一个意大利人来这里捐赠的,但是承包工程的公司建到一半就跑路了,怎么也联系不上,后来实在没办法就在去年11月份搬进来算作新教室了。新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墙体开裂,门窗破损的状况,很明显的豆腐渣工程,但不管怎么说,看起来都比以前那破旧的土房好。
我们依次从后往前参观。先是新盖的教室,教室非常简陋,里面只有零星十几张桌椅,桌椅看起来非常崭新,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桌椅是去年“尚品宅配”来学校捐赠的。讲台上还有教科书和作业本,书很破旧看起来有被不断的使用,作业本很薄是最廉价的那种。黑板上还留有放假前老师所写的内容,可以想象孩子们坐在下面渴求知识的神情。一间房一个班级,总共三个班级,一年级的学生最多,二年级次之,三年级的人数最少,因为很多有点条件的孩子都被家长送到县上或者乡里的学校读书了。三年级的教室同时被当做学生的宿舍,一张床睡两个人分上下铺,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寄宿,另一部分家比较近的可以走读。教室往前走是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,每个月有20多天,更桑老师都在这里办公和休息,除了更桑老师,学校还有两位老师和两名厨师,都挤在这个狭小的房间。办公室的中间挂着更桑老师10年参加教工组篮球比赛获得的二等奖锦旗,办公室的一角放着发电机和硅板,这里没有电只能靠发电机和太阳能。再过去就是土房了,现在被用作厨房和食堂,一进去里面真的有被吓一跳,情况比外面看起来更糟,光线阴暗,到处堆积着杂物,灶台上黑不溜秋,很难想象孩子们天天就吃着这里做出来的伙食。土房前面是一片空地,空地上有一个篮球架和一个乒乓球台,老师说孩子们平时并不打篮球和乒乓球,因为都还太小不会玩。
老师还告诉我们,学校每年都会聘请外面的老师来这里教书,但是每个来的老师在这里顶多待上半年就离开了,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差。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信号也没有电视机,我偷偷在想估计我在这里一天都待不下去,很难想象更桑老师在这里一待就是四年。
参观完学校的环境,我们主动跟老师要求,想去看看附近学生的家庭情况。老师就近带我们去了一个学生家,就在学校的后面的一个山坡上。我们徒步走了几分钟就到了,远远的老师就和站在门外的一个妇女和一个小男孩打招呼,妇女手上还抱着一个小孩,看得出来老师和他们很熟。妇女很热情的把我们迎进门,屋里还有两个小孩和一个大人。这家一共有6个孩子,最大的孩子在外面放牛,最小的女儿在寺庙里当尼姑。当我们进入屋内,一家人都对我们投来好奇的眼光,老师用藏语和两位大人交流,我们听不懂想来应该是介绍我们是来干嘛的。屋内的设施很简单,有一个客厅,客厅放着一张沙发和一个发电机,还有一个房间兼厨房,看起来很杂乱,晚上一家应该就是挤在一张床上。临走前,我们为孩子们拍了一张合照,他们的眼睛是那样的明亮和纯净。
回来的路上,我们询问更桑才丁老师,在这里工作的这四年,有没有觉得辛苦,有没有想过离开。老师回答说,觉得这里挺好的并没有想过离开,最好的地方就是这里没有信号,有信号了人们就只顾着看手机上网玩,而在这里手机可以扔到一边,只有需要打电话的时候才用一下,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交流去相处。老师的回答让人深思,想想城市化的进步何尝不是一种退步,又或许人们在得到了什么的同时就注定要失去些什么。
又是40分钟的车程,我们回到了吉曲乡,也是该离开的时候了。临别前,老师和我们友好的握手,说非常感谢我们的到来。伴随着落日的余晖,我们莫延存同学坐在车上久久不语,都在沉思着今天所看到的一切,与我们相比,这个山村的人们就像是生活在另一世界的人,如果不是今天亲眼所见,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山村老师是多么的值得人尊敬。莫延存和我说,她在来之前根本没想到这里的条件是这么的差,这里的孩子们是多么需要帮助。
当我们在原路返回的路上时,更桑才丁老师打来电话询问我们有没有安全到校,我们的心里是一片温暖。老师不仅在自己岗位上无私奉献着,还处处为他人着想,虽然平凡却是那么伟大。